当中国家长还在为孩子沉甸甸的书包减负而操心时,在英国,许多学生的书包里却难寻课本的踪影。这种看似“反常”的现象,并非教育资源的缺失,而是其独特教育体系下的必然选择,藏着一套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教育逻辑。
走进英国小学生的课堂,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场景:孩子们桌上摊开的多是装订成册的讲义和作业,却鲜有统一的教科书。数据显示,仅有约一成的英国小学生会用到教科书,这与国内“无课本不成课”的常态形成鲜明对比。即便升入中学,课本的“存在感”也并未显著提升,仅8%的学生能配备教材。也正因如此,英国学生的书包远没有国内孩子的沉重,甚至不少孩子每天可以“轻装上阵”,无需背负书包。
为何英国校园如此“淡化”课本的作用?这背后离不开其教育体系的三大核心特点。首先是极高的教育自主权,英国的英格兰、苏格兰、威尔士、北爱尔兰四个地区,各自拥有独立的教育部门与政策,其中苏格兰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。每个地区会依据自身情况制定教学大纲,为学校提供方向指引,却不做统一的教材要求。
其次,英国教育体系的复杂性进一步弱化了课本的必要性。这里的学校类型多样,私立、公立、文法学校各有不同,招生年龄段也差异显著——有的覆盖3至18岁全阶段,有的专注于4至11岁小学阶段,还有的面向10至18岁学生。对于公立学校而言,只需遵循对应年龄段的教学大纲,至于具体的教学方法、内容呈现形式,完全可以“因校而异”“因人而异”,灵活度极高。
而“因地制宜”的个性化教学方案,更是让课本失去了“统一标准”的意义。尤其是私立学校,大多“各自为政”,学术水平和教学进度差异明显。像威斯敏斯特这样的学术强校,教学进度远超普通学校,学生11岁参加的“11加考试”甚至会涉及到GCSE(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)的内容,进度比同龄人快两年以上。到了中学阶段,多数私立学校还会推行“分组教学(set)”,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接受速度,将一个年级的学生分为2至4组,比如“top、middle、bottom”三组,或两组“top”与两组“bottom”,确保老师能精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。在这样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下,统一课本显然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。
没有统一课本,英国老师又是如何开展教学的?其实,老师们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学内容安排体系。针对不同科目,老师会准备系统化的大本资料,作为教学的核心依据;同时,还会灵活运用电子设备、实地考察等辅助手段。比如讲到历史中“伦敦塔”的内容时,老师会直接带学生前往伦敦塔参观,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可感,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。
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英国中学完全与课本“绝缘”。在中学阶段,根据不同科目和对应的考试局要求,学校会配备相应的课本,但这些课本并非“人手一本且归个人所有”,而是由学校统一借给学生,主要用于课上没听懂时查漏补缺,或提前预习新知识,起到“参考辅助”的作用。当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,学生需要将课本归还给学校,以便循环使用。
英国校园的“无课本”教育,并非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,而是基于其教育理念和体系的适配选择。它更注重教学的灵活性与个性化,让教育从“标准化输出”转向“因材施教”,也为我们思考教育的本质与形式提供了另一种视角。如果对英国课堂的具体教学细节,或是申请英国学校的相关事宜感兴趣,不妨进一步深入了解,或许能收获更多关于教育差异的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