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及择校,有观点将其比作婚姻——世间并不存在完美的学校,正如难有全然契合期待的伴侣。外界看来光鲜的学校,真正深入了解后总会显现各类问题;更关键的是,频繁为孩子更换学校,会透支孩子成长过程中宝贵的时间红利。
每年9月前后,不少家长都会陷入择校迷茫,即便听过大量择校经验与观点,仍难以做出选择。从幼升小、小升初的阶段选择,到国际学校、双语学校乃至英国私校的类型挑选,很多家长习惯将学术排名作为首要考量因素。这一选择本身虽无过错,但往往会忽略更关键的问题:孩子的抗压能力能否适应学校环境?以孩子当前的学术水平,在目标学校中会处于何种梯队?家长自身能否容忍学校存在的不完美?面对择校后的各类可能情况,家长的抗压与抗焦虑能力是否足够?
事实上,择校的核心并非挑选“最完美”的学校,而是在认清自身与孩子情况的基础上,寻找“适配”的选择。上述家长为小儿子选择幼儿园时便遵循了这一思路:由于孩子是8月出生的小月龄宝宝,且她作为职场妈妈,每日需到傍晚6点才能兼顾孩子,因此她将“课后服务持续至18点”且“包含涂鸦、Phonics拼图等课后启蒙活动”作为核心需求。最终,她为孩子选择了一所韩国幼儿园,该校虽存在操场面积小的缺点,但丰富的课后活动完全契合家庭时间需求。对于操场小的问题,家长通过利用自家小区的大草坪与游泳池进行“补位”,以取舍达成平衡。
现实中,部分家长的择校焦虑源于对自身与孩子的认知模糊:看到其他家长追逐名校、投入激烈竞争,便盲目跟风;当孩子在实行走班制分层次教学的学校中进入基础班级,就陷入焦虑难以入眠。但择校并非一场比拼“谁更强”的竞赛,而是需要结合家庭实际情况的综合选择。口碑好的学校未必适合所有家庭,需考量其办学理念、作息安排是否与家庭生活方式契合;孩子的成长也并非仅依赖学校教育,家长的心态调整、陪伴方式与教育观念,同样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影响。
总体而言,择校从来不是单一选择某所学校,而是选择一段能让全家共同参与、持续推进的成长关系。唯有先认清孩子的强弱项,明确自身教育观与承受边界,在取舍中找到适配方向,才能为孩子构建更踏实、更可持续的成长环境,而非在追逐完美学校的过程中徒增焦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