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男孩就得去男校,女孩就该读女校”“英国私校里男校才是主流”等这类流传甚广的择校观念,正悄然影响着诸多家庭的英国留学决策。但当深入了解英国私校的真实情况,会发觉不少认知恐怕得重新考量——选对学校,不只关系到当下的学习状况,更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学科选择乃至职业走向。

破除误区:英国私校,单性别校并非主流
说到英国私校,伊顿、哈罗等男校的光环常常让人错以为“单性别校是主流”。可数据不会骗人:在英格兰主流公立中学里,单性别校仅占10%,小学阶段近乎为0;就算是私校,单性别校占比也才19%,余下的81%都是男女混校。
从文化层面来讲,单性别校的“传说”更多是源于文学与影视的渲染——从《历史男孩》到《圣特里尼安》,这些作品让单性别校的故事深入人心。但实际上,英国教育体系更偏向于男女混校,毕竟它更贴近真实社会的构成,能让孩子提前适应多元互动的环境。
单性别校:藏在数据里的独特优势
虽说混校是主流,但单性别校的独特价值,在特定方面确实值得留意。
女校:让女孩在STEM领域更敢“闯”

女孩在单性别环境中,好像更容易冲破“性别标签”的束缚。英国女子学校协会(GSA)2021年的研究表明,女校学生选择AL数学的比例是混校女生的2倍,选择进阶数学和物理的比例更是达到2.5倍,其他STEM科目(如化学、生物)的选择率也明显更高。
这背后,是女校“去性别化”的教学氛围在起作用。没了“理科是男孩强项”的隐性压力,女孩更易建立对STEM学科的自信。同时,研究还发现,女校学生的心理韧性更强——情绪控制与自信心得分更高,且在未来职业生涯中,收入水平也普遍高于混校女生。
男校:聚焦男孩成长节奏的“专属土壤”
男校的优势体现在学业表现上。GSA的研究同样证实,男校学生在AL阶段的整体成绩优于混校男生。这或许和男校更契合男孩学习节奏的教学设计有关——比如更注重实践、运动与竞争的教学模式,能有效激发男孩的学习动力。
不过,有意思的是,2016年依据PISA数据的研究发现,15岁男孩在混校中与女孩同班时,阅读表现会更出色。这也提示我们:男孩的成长需要“针对性培养”,但也离不开多元环境的滋养。
混校:真实社会的“预演场”
单性别校的优势明显,但混校的价值同样不可取代——它是孩子适应真实社会的“缓冲带”。
反对单性别教育的人觉得,学校的关键使命之一是‘为现实世界做好准备’,而现实社会是由两性共同组成的。在混合学校里,孩子能够自然地学会与异性协作、交流,明白不同性别思维方式的差别,这种‘社会化能力’常常比成绩对长远发展的影响更大。
需要说明的是,如今英国的单性别学校也在弥补这方面的不足——很多男校、女校会联合开展课外活动、学术交流活动,甚至共用运动设施,让学生在保持单性别环境优势的同时,还能拥有跨性别互动的机会。
择校核心:不存在‘最好’,只有‘最适合’
英国《好学校指南》的专家曾着重指出:‘择校的关键,始终是孩子的个性、喜好以及家庭的实际情况。’不管是单性别学校还是混合学校,都不存在绝对的优势与劣势:
- 要是孩子性格内向,在单性别环境里更容易摆脱社交焦虑,专注于学业,或许单性别学校是更优的选择;
- 倘若孩子活泼外向,擅长在互动中学习,混合学校的多元氛围可能更能激发其潜力;
- 家庭能否协调好多子女的就读安排、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契合孩子的兴趣(比如STEM、人文)、教牧关怀是否周全,这些细节往往比‘单性别’还是‘混校’的标签更为关键。
紧急提示:2025年秋季入学补录通道仍在开放
如今已经到了7月中旬,大多数英国私立学校2025年秋季入学申请已经截止,不过仍有部分学校留有补录名额,给错过常规申请的家庭提供了机会:
- Clifton College(Y9/Y10,男女皆有)
- Wells Cathedral School(Y9/Y10/Y12,仅女生)
- Hereford Cathedral School(Y9/Y10/Y12,男女皆有)
- Malvern St James School(Y9/Y10/Y12,男女皆有)
- Sidcot School(Y9/Y10/Y12,男女皆有)
- Leighton Park School(Y10男女及预备小学)
- Horris Hill(预备小学,男女皆有)
部分学校的补录信息不对外公布,需要通过合作机构获取内部资源。要是孩子面临升学难题,不妨抓住这最后的机会,让专业团队帮忙对接学校、准备笔面试,为孩子确定理想院校。
为孩子选择英国私立学校,从来都不是‘单性别’与‘混校’的二选一,而是一场依据孩子特质展开的‘个性化匹配’。不管是在单性别学校里深挖潜力,还是在混合学校里接纳多元,只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节奏,就是通向未来的正确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