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,越来越多的国内孩子在低龄化时期就出国留学,有家长选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送他们去英国上小学,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完整的英国教育。家长们认为英国的教育能更好地发掘孩子的潜力。有些家长提到,之前孩子在国内读书时,即使使用尽各种方法也不愿意学习。但是,一些孩子参加完英国夏令营并和校长交流后,回来就有了学习的兴趣。孩子巨大的变化让家长感到惊讶,有些家长甚至怀疑英国学校是不是给孩子灌下了"迷魂药"。
今天我们来探讨在孩子愿意学习的过程中,英国教育有哪些独特之处。
首先,英国小学没有统一的教材。与中国不同,英国小学的孩子们使用的教材并不统一。虽然英国老师拥有教案和标准的教学计划,但他们具备较强的弹性能力。他们会根据课程的板书和基本内容,考虑孩子的适应情况、反应能力以及当前环境等因素做出适当的调整。
相比之下,中国的教育习惯于按教材来划分教学任务。老师会教授一节课所需的全部知识,然后进行题目练习。
英国的教育有所不同,老师们会在课堂上更多地给孩子们思考、讨论和提问的时间。没有统一的课本,也不要求孩子们拘束于统一的答案。
在课堂上,你可以说你想说的,想你想要的,而孩子们的回答不管是什么样的,只要他们愿意回答,他们就是最好的。老师们也不吝啬地称赞他们回答中的亮点。
通过这种方式,老师们也可以了解到每个孩子不同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。
在这样的课程下,英国的孩子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获取知识,而不是像中国学校那样按照课本学习知识。
在引导孩子获取知识和灌输知识这两种方式中,英国的教育明显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。
其次,教学理念——培养自主学习者
英国学校极为重视阅读,从一年级起便鼓励孩子独立阅读绘本,许多孩子在二年级之前就已掌握了大量阅读技能。
在此基础上,孩子不难获得优秀的英文写作能力。一旦学生具备了这些基本技能,他们便成为了高效的自主学习者。
在三、四、五、六年级,您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只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,孩子们会变得极为主动。
然而,在国内,许多高年级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等各方面都非常出众,但他们在出国留学时却遭遇了一个严重问题:难交朋友。
家长们也许会想,为什么这些孩子交不到朋友呢?其实问题在于,英国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专长,而我们很多中国孩子除了学习好之外,就没有别的特长了。当英国孩子们聚在一起展示自己的特长时,我们的孩子会显得格格不入,所以很难交到朋友。
在英国,老师教授音乐课的方式是先让孩子欣赏音乐,然后互动交流,接着鼓励他们用音乐表达情感和理解事情,激发孩子们内在的音乐天赋,并启发其大脑开始准备正式学习。学完后,孩子们的精神非常愉悦,他们喜欢学习,不会感到抵触。与国内不同的是,英国不会让孩子按照乐谱弹奏或练习指法。在英国的音乐课程中,孩子们进入乐器学习的年级是三四年级,因为他们此时对此已非常感兴趣。
孩子们会觉得通过乐器可以表达自己,并且发现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事物可以给他们带来精神的愉悦,同时还能增长知识。他们会变得更加自信,也更有意识地展示自己。这激发了孩子们学习乐器技能的主动性,有才华的孩子们也能因此脱颖而出。
第三、让孩子“随心所欲”学习
英国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,包括体育、艺术、编程、设计、音乐等领域,旨在帮助孩子们成为一个全面、卓越且富有个性的人。
虽然阅读和写作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技能,但有些人可能更适合编写程序,有些人可能更适合音乐,还有些人可能适合体育。每个人的专长是独特的。
英国学校为此向每个孩子提供各个方面的潜在知识,让他们去学习,发掘个人潜力以及兴趣爱好,学校会鼓励孩子们发展自己的特长,让他们学习他们想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。
但在中国教育中,这种情况并不受到认可。从上小学的那一刻起,孩子们就开始为“中考”、“高考”做准备,学习的内容必须紧贴考试要求,很多学校的音体美等课程甚至被语数英所取代,更不用说发展特长这一概念。
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的特长,只能在孩子的课余时间报班学习,但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存在差异。
孩子愿意学的原因有两个:一方面是因为孩子本身感兴趣,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师知道如何教授。
很多孩子在一开始对这些课程并不感兴趣,甚至可能不知道如何入手,但有了老师专业的引导,孩子们就会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。
在英国,教师们从不认为一个孩子在某个领域不擅长就意味着他不优秀。
总结:
事实上,低龄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,早期接受的教育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影响深远。因此,正确选择教育方式至关重要!
让孩子为了丰富自身而学习,与让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是有本质区别的。前者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愿意主动学习的人,而后者只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学习机器。英式教育质量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家长的认可,但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去英国接受英式教育。具体还得对孩子做个整体的测试才能知道。
推荐阅读: